一、野牡丹复合群植物的研究。二、黄牡丹的引种栽培和种质资源保护
龚洵
导师武全安
学位专业植物学
摘要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野牡丹复合群植物的研究 野牡丹复合群包括野牡丹、黄牡丹、保氏牡丹、白花保氏牡丹和金莲牡丹。本部分从叶的裂片形状,苞片和萼片的数量,花的颜色和细胞学等方面对该复合群进行了分类研究。1. 细胞学的研究 在居群水平上,对野特丹复合群的五个类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所有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类型相同,2n = 2x = 10 = 6m + 2sm + 2st,其差异仅在于具随体的染色体数和位置以及第一对和第二对染色体的臂比。2. 花的颜色 野外观察发现,野牡丹复合群的各类群的花色不同,且各自的花色是稳定的。3. 叶的裂片 统计分析了野牡丹复合群叶的裂片长宽比值,叶的裂片变化有一定的连续性,但仍可分为两类,野牡丹和黄牡丹的裂片为宽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裂片的长宽比值范围为2.61-3.93;保氏牡丹、金莲牡丹和白花保氏牡丹叶的裂片狭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裂片的长宽比值范围为3.38-5.94。4. 苞片和萼片数量 统计了五个类群的苞片和萼片数量。野牡丹的苞片和萼片数量为8-14;其他四个类群的为5-9。根据上述的分析结果,我们赞同F.C.stern的观点,将野牡丹复合群分为3个种,1个变种和1个变形。第二部分 黄牡丹的引种栽培和种质资源保护 本部分对黄牡丹的种子生理,生物学特性和繁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威胁黄牡丹生存的因素,并提出了保护黄牡丹的措施。1. 黄牡丹种子的胚芽和胚根具有休眠的飞性,需要经变化的低温作用才能解除其休眠。2. 在黄牡丹的组织培养中,只形成愈伤组织,但愈伤组织不产生分化。3. 在自然条件下,黄牡丹主要进行无性繁殖。4. 威胁黄牡丹生存的主要因素有:(1)、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理特性与变迁了的环境不相适应。(2)、黄牡丹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3)、种群数量小,缺乏遗传多样性。5. 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迁地保护也是必要的。

语种中文
1990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906
专题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龚洵. 一、野牡丹复合群植物的研究。二、黄牡丹的引种栽培和种质资源保护[D].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99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龚洵硕士论文.pdf(69945KB)学位论文 限制开放CC BY-NC-SA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龚洵]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龚洵]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龚洵]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