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山茶及其近缘种的原位杂交研究
肖华
导师顾志建
关键词原位杂交 分子细胞遗传学 滇山茶 起源
摘要本文分为两大部分。首先,对滇山茶及其近缘种的相关研究和原位杂交技术进行了综述。分别从滇山茶及其近缘种的研究历史、分类学研究现状和地理分布、主要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细胞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且对原位杂交的原理、发展历史和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做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在第二大部分,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场bridizafiion,FISH)技术,对滇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 Lind1.)的六倍体、四倍体、二倍体以及相关的凡个近缘二倍体种(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怒江山茶Camelliasaluenensis Stepf ex Bean,西南山茶Camellia pitardii Cohen Stuart,猴子木Camellia yunnanensis (Pitard ex Diels) Cohen Stuart)进行了研究。在分子细胞遗传学的水平上对滇山茶的起源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并根据本人的体会和前人的经验,对影响本实验成功与否的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结合本实验的结果,对原位杂交在植物进化生物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短总结。本研究采用1 85一26S rDNA为探针,在C. reticulata六倍体、四倍体、二倍体,C. yunnanensis, C japonica, C. saluenensis和C. pitardii的染色体上分别进行标记。在各个种的基因组上得到rDNA信号的数目和具体位点,并对之进行比较研究;实验还利用近缘二倍体种的基因组总DNA做探针,以多倍体滇山茶的染色体为靶,对基因组原位杂交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在滇山茶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的基因组中分别有8,12和18个NOR位点;在山茶、猴子木、西南山茶和怒江山茶的染色体上分别可以观察到4、4,8和5个信号位点。结果显示NOR的数目,即1 85一26S rDNA的位点数,与染色体的倍性不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根据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了在滇山茶及其近缘种中NOR的多态性和杂合性,肯定了滇山茶多倍体的异源多倍体性质;并得出推论,认为现代多倍体滇山茶的亲本种不仅局限于两个,至少是起源于其近缘种中的三个种。可能的途径是滇山茶二倍体与山茶、猴子木或怒江山茶进行杂交、多倍化形成四倍体种,之后该四倍体种又和西南山茶或怒江山茶或猴子木等二倍体发生杂交,进一步形成六倍体。2.基因组原位杂交的结果显示,基因组总DNA在靶染色体(C.re佩culata四倍体、六倍体)中的信号缺乏特异性。在每一条染色体上都可以看到杂交信号。分析认为,滇山茶在进化过程中,不同基因组之间的趋同和混合以及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可能是造成此现象的原因。综合前人的研究以及本论文的实验结果,推论认为:滇山茶的起源处于属内高度网状的系统发育式样的背景之下,其亲本种应该多于两种;杂交和异源多倍化是滇山茶起源的主要途径,同时,还存在着染色体水平上的变异,如易位、缺失、重复等多种可能途径。本文的研究结果预期为深一步了解滇山茶及其近缘种的遗传特征,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义。
语种chi
200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566
专题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肖华. 滇山茶及其近缘种的原位杂交研究[D].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1.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LW007470.pdf(2432KB) 限制开放--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肖华]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肖华]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肖华]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