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皂甙的进一步化学研究
李海舟
导师杨崇仁
关键词三七 三七叶 三七根腐病 五加科 三七皂甙 人参皂甙
摘要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对三七根、茎叶化学成分的进一步系统研究;第二部分报导三七病害的化学生态学研究工作;第三部分综述近年来(90-99年)三七在化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 Chen ex C. Y. Wu et K. M. Feng),又名田七、人参三七、田三七、山漆、金不换等,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云南的地道药材,有“南方人参”之称。现代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认为三萜皂甙是人参属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三七中含有丰富的这类化合物,是人参属植物中含量最高者,特别是人参皂甙Rg_1和Rb_1的含量比人参和西洋参高得多。迄今,已从三七全株中分离到44个三萜皂甙,发现三七总皂甙和部分单体皂甙在血液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物质代谢以及抗炎、抗衰老、抗肿瘤等方面均有较好活性。进一步对三七根总皂甙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3个皂甙成分。其中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三七皂甙(Notoginsenoside)R_(10)(1), 以及人参皂甙(Ginsenoside)Rh_1(2)、Rg_3(4)、Rg_2(6)、Rg_1(8)、Rd(10)、Re(11)、Rb_1(13)、Rb_2(14)、20(R)人参皂甙Rg_3(5),三七皂甙(Notoginsenoside)R_2(7)、R_1(12)和七叶胆皂甙(Gypenoside)XVII(9)。三七茎叶亦供药用,从其乙醇提物中分离到18个化合物,经光谱鉴定了其中的15个,分别为:人参皂甙(Ginsenoside)Rh_2(1)、F_2(4)、Rg_3(5)、Rg_1(7)、Rd(8)、Re(11)、Rb_3(13)、Rb_1(14)、Rc(15),七叶胆皂甙(Gypenoside)XIII(2)、IX(9)、XVII(10),三七皂甙(Notoginsenoside)R_1(12),甘草素(liquiritigenin,3)及芹糖甘草甙(liquiritin apioside,6)。其中化合物1,2,3,6是三七中首次报导,化合物1~8及10~12系首次从三七茎叶中分离得到。三七茎叶中以原人参二醇型皂甙为主,还含量颇微的原人参三醇型皂甙和黄酮类化合物。三七根腐病别名鸡屎烂、臭七,是一种具毁灭性危害三七根茎的病害,常年损失5~20%。其病原菌,多数是假单孢杆菌(Pseudomones spp.)(占90%),腐皮镰孢(Fusarium spp.)等真菌很少。从患病三七根中分离鉴定了16个皂甙成分。其中3个新化合物,命名为:三七皂甙(Notoginsenoside)R_(11)(6)、R_(12)(7)、R_(13)(8),以及人参皂甙(Ginsenoside)Rh_1(1)、Rg_3(2)、Rg_2(3)、Rg_1(5)、Rd(10)、Re(11)、Rb_2(14)、Rb_1(15)、Rc(16),三七皂甙( Notoginsenoside)R_2(7)、R_1(12)、R_3(13)和七叶胆皂甙(Gypenoside)XVII(9)。其皂甙成分与正常三七有一定差别,部分皂甙侧链变化,并且不是由病原菌直接转化的。
语种中文
2000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542
专题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海舟. 三七皂甙的进一步化学研究[D].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LW004032.pdf(1495KB) 限制开放--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海舟]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海舟]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海舟]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