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秋海棠的园艺学研究
田代科
导师管开云
学位专业植物学
关键词秋海棠属 变色秋海棠 居群生物学 植物引种 繁殖 杂交育种
摘要论文从形态学、居群生物学、细胞学、植物引种学、病虫害防治、繁殖和杂交育种等方面对变色秋海棠(Begonia versicolor Irmscher)的研究进行了报道。变色秋海棠属于秋海棠科(Begoniaceae)秋海棠属(Begonia L.)中的扁果组(Sect. Platycentrum Klotzsch),为多年生常绿匍匐草本。本种叶片色彩丰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资源十分有限,仅分布于云南东南部蒙自、屏边、马关和麻栗坡等四县的少数林区,生长于常绿阔叶林下,喜阴凉和空气潮湿的环境。变色秋海棠的植物学性状绝大多数比较保守,即使部分性状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也无明显的间断,其中生殖器官的一些质量性状十分稳定。不同个体间叶片颜色和斑纹的巨大差异,并不是由于生境不同和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而很可能是受一系列等位基因控制的结果,因为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进行细胞学分析,其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并且与以前的报道相吻合。但其花柱、柱头数均为3,同子房2室不相一致的矛盾现象,在已知的秋海棠属植物中极为罕见,该种是否起源于子房3室的秋海棠组(Sect. Begonia Linnaeus)还是由其它方式起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栽培变色秋海棠时必须采取措施遮荫和保持较高的湿度,国外利用封闭式盆器栽培,效果很好。该种极易感染白粉病(powdery mildew)和猝倒病(damping off)(感染播种苗),危害严重,喷施白菌清和粉锈宁等多种杀菌剂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变色秋海棠可用播种、扦插和组织培养等方式繁殖。播种约40天左右出苗,种子萌发率约60%,且出苗极不整齐;扦插常采用叶插,其中以锥形插(cone leaf cuttings)和楔形插法(wedge leaf cuttings)最可取;组织培养以固体MS+BA1+NAA0.1为发芽培养基和叶片作外植体比较适合,接种60天左右不经产生愈伤组织,直接分化出新芽。国外早已开展变色秋海棠的杂交育种工作,并培育出16个新品种,但国内者刚刚起步。试验结果表明,变色秋海棠的杂交亲合性很高,可以同本属中的其它许多种类成菌杂交,并将其美丽的叶斑在子代性状中部分表现出来,但与著名的球茎海棠(B. tuberhybrida Voss,为母本)杂交后,尚未获得完全成熟的种子。变色秋海棠作为一种新型的花卉资源,在国外以常参加秋海棠动植物展览并多次获奖。该种在杂交育种和新品种的选育方面的潜力很大,应该加以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
语种中文
1999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506
专题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田代科. 变色秋海棠的园艺学研究[D].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999.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田代科.pdf(8437KB) 限制开放CC BY-NC-SA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田代科]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田代科]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田代科]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