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楝科植物及广玉兰化学成分研究
罗晓东
导师吴大刚
学位专业植物学
关键词楝科 广玉兰 化学成分 植物化学
摘要楝科(Meliaceae)约有50个属,1400种,广布于热带,少数分布于亚热带,极少分布至温带。我国有15属约60种,大部分分布在华南和西南,少数属分布到长江以北,秦岭以北仅有香椿1种。云南有13属42种及10变种,主产南部和东南部。本科许多种类木材优良,有的种类入药,有些种类的花芳香,为熏茶香料。川楝(Melia toosendan)和苦楝(Melia azedarach)我国在民间广泛用于驱蛔、防蛀、杀虫。楝科富含三萜及四降三萜,其中四降三萜类化合物被府为是其中杀虫活性物质。一.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广泛分布或引种栽种于亚洲、非洲、美洲、澳大利亚及南矿平洋岛屿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过去二十年中,随着印楝素结构的确定及其对昆虫生理的影响的认识,对印楝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从印楝的各部位分离鉴定了100余个化合物,并且报道了印楝对昆虫的拒食、驱避、毒杀、生长发育调节、抑制生育等活性。此外,印楝作为医药用途的药理活性也有许多报道,其间召开了四次国际印楝学术大会,综述和专著也屡屡出版。八十年代中期,赵善欢先生等开始研究印楝对昆虫的影响,在广东,海南作过区域性引种载培。但国内缺乏对印楝化学成分的研究,为国内进一步开发利用印楝打下基础,本章对缅甸产的印楝种仁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甲醇提取物分离鉴定了十七个化合物(见Compounds from Azadirachta indica),包括十三个四降三萜,其中化合物2、3、13、16为新化合物。此外,还实现了从azadirachtin向azadirachtinin骨架的直接转化,并对重排机理作了初步探讨。二. 大蒜果树(Dysoxylum hainanense Merr.)为(左木右坚)木属植物,该属包括140种植物,分布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云南有10个种。文献报道该属含有三萜、三萜皂甙、四降三萜、二萜、甾体、生物碱等化合物。大蒜果树分布于广西、海南、云南西双版纳。其化学成分未见报道,本章报告从西双版纳采集的大蒜果树树皮的化学成分,从乙醇提取物分离鉴定了三十四个化合物(见Compounds from Dysoxylum hainanense),包括十个四降三萜,十二个三萜及四个二萜化合物,其中有二十一个鉴定为新化合物。三. 云南割舌树(Walsura yunnanensis C. Y. Wu.)为割舌树属植物,该属约30-40种,分布于我国、印度、中南半岛至印度尼西亚。我国有5种,产华南和西南。云南有四种。云南割舌树产于西双版纳海拔950-1000米左右的山谷或斜坡疏林内。其化学成分未见报道。本章对云南割舌树树皮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乙醇提取物分离鉴定了二十一个化合物(见Compounds from Walsura yunnanensis),包括九个四降三萜,五个甾醇。其中十一个化合物鉴定为新化合物。四. 香椿(Cedrela sinensis A. Juss.)为椿属植物。全国各地均有栽植,文献报道椿叶含胡萝卜素、维生素、黄酮及酚性化合物,幼叶可食用。椿叶民间用于消炎、解毒、杀虫、治肠炎、痢疾、皮肤搔痒。树皮含川楝素、甾醇及鞣质,民间用于除热、燥湿、止血、杀虫。香椿叶的甲醇提取物经德国Bayor公司测定具有NGF和NefHCK的生物活性。本章报告香椿叶中化学成分。从中分离鉴定了十四个化学成分(见Compunds from Cedrela sinensis),包括四个四降三萜,五个酚性化合物,及三个植物醇类化合物4、11、12、13为新化合物。五. 浆果楝(Cipadessa baccifera (Roth) Miq.)为浆果楝属植物,该属4-5种,2-3种分布于印度、马来半岛,2种产马达加斯加和科摩罗群岛。我国有2种,广西南部、云南都有。浆果楝生长于海拔500-1600米的常绿阔叶林、铁刀木林、灌丛中。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到印尼及菲律宾,根或树皮民间用于治疟疾、感冒、腹泻、痢疾、皮肤搔痒、外伤出血。前人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黄酮、黄酮甙及二萜化合物,但没有四降三萜化合物的报道。本章介绍了从浆果楝的干浆果中分离鉴定的十三个化合物(见Compounds from Cipadessa baccifera),包括三个四降三萜,三个倍半萜,四个甾醇及二个脂肪醇衍生物。其中化合物3、8、12、13为新化合物。六. 云南崖摩[Amoora yunnanensis (H. L. Li) C. Y. Wu)]为崖摩属植物,该属约25-30种,分布于印度、马来半岛一带自印度至伊里安岛。我国产6-7种,见于西南和华南,云南有6种和一个变种。而Pennington和Styles认为崖摩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属。我们对该植物的树皮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二十个化合物(见Compounds from Amoora yunnanensis),包括十五个三萜四个甾醇及一个倍半萜。其中化合物10、11、12、13、18、19鉴定为新化合物。本次实验未得到四降三萜类化合物。七. 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是木兰科(Magnoliaceae)木兰属植物,该植物作为民间用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美国印地安人用于治疗疟疾和作发汗药。在中国民间用治疗感冒、头痛及胃痛。文献报道该植物含有生物碱、糖甙和倍半萜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其中小白菊内酯(parthenolide)具有细胞毒、抗菌、抗真菌、脱粒细胞等生物等生物活性。本章介绍了从该植物叶子中分离鉴定的九个倍半萜及二个木质素(见Compounds from Magnolia grandiflora),其中化合物3、4、6、7、9为新化合物。八. 本章总结了从1990年到现在四降三萜化合物的研究概况,涉及四降三萜的生物合成途径,分离鉴定,杀虫及药用活性及类似物的合成。参考134篇文献,列出了其间发表的223个新化合物的结构式。
语种中文
1999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502
专题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罗晓东. 六种楝科植物及广玉兰化学成分研究[D].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999.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罗晓东.pdf(32452KB) 限制开放CC BY-NC-SA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罗晓东]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罗晓东]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罗晓东]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