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伞形科芹亚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其他题名Molecular Phylogeny of Chinese Apiaceae subfamily Apioideae
周静
导师彭华
学位专业植物学
关键词伞形科 芹亚科 细胞学 分子系统学 染色体演化模式 生物地理 系统演化
摘要芹亚科(Apioideae)是伞形科中最大也是分类学上最为复杂的一个亚科,包括404属,2827—2935种,中国分布有95属579种。本研究综合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系统学等多学科的手段和方法,以中国芹亚科为重点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中国芹亚科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同时确立中国伞形科10个特有属的系统学位置。并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芹亚科的染色体演化模式以及生物地理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讨论: 1.细胞学 报道了藁本属(Ligusticum)、环根芹属(Cyclorhiza)、东俄芹属(Tongoloa)、葛缕子属(Carum)、水芹属(Oenanthe)、囊瓣芹属(Pternopetalum)以及矮泽芹属(Chamaesium)共7属16个种的细胞学资料。藁本属10个种的染色体基数均为x= 11,但是基于核型公式以及核型的数量参数可以将它们区别开来。细苞藁本(L. capillaceum)和蕨叶藁本(L. pteridophyllum)为四倍体2n= 4x= 44,其余种类为二倍体2n= 2x= 22。我们通过对藁本属已进行过细胞学研究的种类进行分析,认为多倍化在藁本属类群的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在滇西北地区,藁本属不仅植物种类丰富,而且集中了该属叶柄解剖的全部类型,形态分化十分活跃,在核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变异,因此,该地区很可能是藁本属的最大变异中心。 2.分子系统学 基于伞形科87个属171个种的ITS,rpl16以及rps16序列的最大简约法 (MP)和贝叶斯法(BI)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确定中国伞形科10个特有属在伞形科中的系统学位置:环根芹属(Cyclorhiza)、明党参属(Changium)和川明参属(Chuanminshen)共同位于Komarovia Clade(Komarovieae);舟瓣芹属(Sinolimprichtia)、羌活属(Notopterygium)与其它一些具有中国-喜马拉雅分布的类群共同构成东亚分支(East-Asia Clade),羌活属不是一个单系,而是与单球芹属(Haplosphaera)和凹乳芹属(Vicatia)形成并系;紫伞芹属(Melanosciadium)与亮蛇床族(Selineae)的当归类群聚成一支;滇藏细叶芹属(Chaerophyllopsis)与针果芹族(Scandiceae)的针果芹亚族(Scandicinae)表现出很近的亲缘关系;细裂芹属(Harrysmithia)处于新确立的丝瓣芹分支(Acronema Clade);马蹄芹属(Dickinsia)被确认位于新建立的牵环花亚科;白苞芹属(Nothosmyrnium)的系统位置基于分析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ITS系统树中,该属与茴芹族(Pimpinelleae)聚成一支,在ITS+cpDNA联合分析中,在临近茴芹族的位置形成一个比较孤立的分支,并且构成亮蛇床族+环翅芹族+滇芹分支(Selineae + Tordylieae + Sinodielsia Clade)的姐妹群,而在cpDNA系统树中,它形成亮蛇床族+环翅芹族polytomy中的一个分支或与环翅芹族的类群聚在一起;2)基于本研究新确立了三个分支,即丝瓣芹分支(Acronema Clade)、滇芹分支(Sinodielsia Clade)和矮泽芹分支(Chamaesium Clade)。丝瓣芹分支与针果芹族(Scandiceae)形成单系的姐妹群;滇芹分支与尖叶藁本(Ligusticum acuminatum)聚成一支或者与芹族(Apieae)形成并系;矮泽芹分支构成中国芹亚科中除外类群柴胡族以外其它所有类群的姐妹群。东亚分支(East-Asia Clade)的界限在本研究中得到极大扩充,它与Komarovia Clade(Komarovieae)构成得到单系支持的姐妹群;3)组成丝瓣芹分支的类群,如丝瓣芹属(Acronema)、囊瓣芹属 (Pternopetalum)、藏香叶芹属(Meeboldia)、丽江藁本(Ligusticum delavayi)、棱子芹属(Pleurospermum pro parte)以及细裂芹属等在形态上差异很大,但它们均为东亚特有。另外组成东亚分支(East-Asia clade)的类群在形态上也有很大的分化,但均为东亚分布。两个支系的分布区类型均属于东亚植物地理类型(East Asian Phytogeographycal type);4)一些通过形态特征不能很好界定的属,基于分子系统学的研究也不是单系,比如:藁本属(Ligusticum)、前胡属(Peucedanum)、滇芎属(Physospermopsis)、茴芹属(Pimpinella)、棱子芹属(Pleurospermum)、小芹属(Sinocarum)、东俄芹属(Tongoloa)以及糙果芹属(Trachyspermum)等;而一些在目前的研究当中确立为单系的属,如:丝瓣芹属、囊瓣芹属和水芹属(Oenanthe),仍需要通过更为广泛的取样,对其属下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5)滇芹属(Sinodielsia) 与藏香叶芹属和凹乳芹属(Vicatia)是截然不同的;滇西前胡(Peucedanum delavayi)在系统发育上与滇芹属以及藏香叶芹属关系较远,而与亮蛇床族(Selineae)的藁本属类群聚在一起; 6)参棕亚科(Mackinlayoideae)、牵环花亚科(Azorelloideae)和变豆菜亚科(Saniculoideae)各自形成单系,并依次构成芹亚科的姐妹群。 本研究是第一次基于分子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伞形科芹亚科的特有类群进行广泛的取样和研究。我们的结论不仅为后续的分类学修订构建了框架,同时也为进行形态性状的演化以及生物地理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丝瓣芹分支(Acronema Clade)和东亚分支(East-Asia Clade)来说,尽管目前的分析确立了它们各自的单系性质及在芹亚科中的系统位置,但是分支内部类群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下一步的工作有必要通过更为广泛的取样,并结合更多的分子片段对这两个大的分支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3.分类学处理 在综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地理学证据的基础上,基于核和叶绿体DNA分析结果的一致,对Komarovia Clade和矮泽芹分支(Chamaesium Clade)进行分类学处理,分别被确立为新族:Komarovieae J. Zhou & S. R. Downie和Chamaesieae J. Zhou &F. D. Pu。根据矮泽芹族的系统位置,我们推测它可能是芹亚科在亚洲扩散形成的最早的谱系之一。 4. 生物地理学 伞形科广布于北半球温带、亚热带地区或热带高山上,是一个以温带为主的自然大科。根据已有的资料,伞形科有两个现代分化中心,一个位于地中海地区(Mediterranean area),另一个位于美国西部(western United States)以及墨西哥(Mexico);且南非构成芹亚科和变豆菜亚科的起源中心。 基于我们的分析,中国伞形科10个特有属分别位于7个主要的分支(丝瓣芹分支Acronema Clade、茴芹族Pimpinelleae、亮蛇床族Selineae、针果芹族Scandiceae、Komarovieae、东亚分支East-Asia Clade和牵环花亚科Azorelloideae),代表伞形科不同的演化阶段。马蹄芹属、明党参属、川明参属、环根芹属、舟瓣芹属、羌活属位于系统树近基部的位置,属于古特有属;滇藏细叶芹属、细裂芹属、紫伞芹属、白苞芹属位于系统树较为进化的位置,应属新特有属的范畴。根据各特有属的系统位置及地理分布,地处康滇古陆的云南和四川很可能是中国伞形科植物的次生演化中心。一方面由于青藏高原地形、气候复杂多变,形成天然避难所使科内的一些古老成分得以保留;另一方面由于第三纪末青藏高原的急剧隆起,促进该区域伞形科植物的分化并产生出新的类群。 5.芹亚科染色体演化模式初探 根据现有的细胞学资料,基于核和叶绿体联合分析的贝叶斯一致性树,我们对中国芹亚科的染色体演化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1)在芹亚科内,从Komarovieae到亮蛇床族(Selineae)的大多数类群均保持了x= 11这一祖征;(2)基数x= 6的祖征在矮泽芹族(Chamaesieae)中得以保持,该性状在泽芹属(Sium)和山茉莉芹属(Oreomyrrhis)中均源自x=11的祖征;(3)染色体基数x= 8在城口东俄芹(Tongoloa silaifolia),峨参 (Anthriscus sylvestris)以及小窃衣(Torilis japonica)中独立起源,构成各自的自征(autopomorphy);(4)x= 9的基数构成棱子芹族(Pleurospermeae)、茴芹族(Pimpinelleae)和囊瓣芹属(Pternopetalum)各自的共有衍征(synapomorphy);(5)染色体基数x= 10在芹亚科中多次独立起源,且构成白苞芹(Nothosmyrnium japonicum)的自征;(6)茴芹属的类群基于分子系统学的分析,分散到三个分支当中: x= 11的类群与同样具有该基数的亮蛇床族(Selineae)聚成一支;具有x= 9基数的类群位于茴芹族;而x= 10的类群构成东亚分支的一个次级分支。因此,染色体分析的结果很好的支持了它们各自的系统位置;(7)棱子芹属(Pleurospermum)的类群在系统树上分别位于棱子芹族(x= 9)和丝瓣芹分支(x= 11),但是因为缺少细胞学资料,位于两个分支的该属类群是否能通过染色体基数区别开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语种中文
2009-05-2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480
专题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周静. 中国伞形科芹亚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D]. 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9.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10001_20071801061501(10751KB) 限制开放--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周静]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周静]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周静]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