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珠杜鹃自然杂交形成机制研究
王年
导师张长芹
学位专业植物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露珠杜鹃自然分布范围的调查,研究了其花形态性状在居群内及居群间的变异。通过核糖体和叶绿体片段测序,推测:(1)露珠杜鹃可能是自然杂交起源,其母本为马缨花杜鹃或大白花杜鹃;(2)露珠杜鹃同大白花杜鹃具有相同的叶绿体单倍型,通过和马缨花杜鹃不断的自然杂交,马缨花杜鹃的一些叶绿体基因渗入到了露珠杜鹃之内。主要结果如下:1. 地理分布的调查, 对贵州省大方县百里杜鹃林、沾益县马雄山、师宗县菌子山、漾濞县苍山西坡大坪地、金盏脉地、大理苍山花甸坝以及鹤庆7个地点的杜鹃花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露珠杜鹃、迷人杜鹃、大白花及马缨花均分布于上述几个地点,且属于同域分布。就分布范围而言,马缨花广泛分布于上述地点。迷人杜鹃在大坪地、花甸坝及鹤庆分布相对较少;露珠杜鹃和大白花杜鹃?从垂直分布看,大白花杜鹃基本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区域,马缨花在不同的海拔均广泛分布,而露珠杜鹃和迷人杜鹃海拔总体偏高。2. 不同居群露珠杜鹃的花形态特征数值分析, 通过对露珠杜鹃四个居群的13个花部性状分析表明,除雄蕊数及花瓣裂片数在居群内及居群间无差异外,其余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分布在不同地区4个居群的7个花部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排出地区因素外,28对花部性状组合后,有26对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23对花部性状具有及其显著的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雄蕊长和花冠直径两个主成分贡献了52.18%的变异。对四个居群22个个体的花部性状聚类分析表明22个植株主要聚为四个主要的分支,大体代表四个不同的居群。3. 假设亲本马缨花SSR引物开发及通用性检验, 在设计的引物中,有15对具有较好的多态性,每个位点等位基因个数有3-6个,平均有4个。期望的杂合度和实际观察到的杂合度分别为0.0365-0.7091,0.0263-0.9512。七个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 (R-111, R-112, R-147, R-299, R-320, R-335, and R-544) (P﹤0.01)。三个位点R-299和R-544, R-166 和R-320, R-111和R-320连锁不平衡。对大白花杜鹃、迷人杜鹃及露珠杜鹃引物种间扩增表明,部分引物适用于亚属内其它种的研究。4. ITS、matK、trnH-psbA及rbcL序列测定, 通过对ITS测序表明,在大白花杜鹃和马缨花杜鹃变异的6个位点,迷人杜鹃为杂合位点,而露珠杜鹃为纯和的,其ITS序列同大白花杜鹃的一致。通过对几个叶绿体片段测序表明,部分露珠杜鹃的叶绿体单倍型同马缨花的一致,另外一些个体的同大白花一致。
语种中文
2010-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16140
专题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年. 露珠杜鹃自然杂交形成机制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王年.pdf(789KB) 限制开放--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年]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年]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年]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