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膏科的系统学及我国该科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The systematics of Amanitaceae and its species diversity in China
崔杨洋
导师杨祝良
学位专业植物学
关键词鹅膏科 鹅膏属 系统学 物种多样性 菌幕发育式样
摘要鹅膏科Amanitaceae真菌物种繁丰,其中既包括著名的食用菌,也囊括致命的毒菌。由于二者在形态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每年因误食剧毒的鹅膏而中毒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同时,该科90%的物种能与10余个科的植物形成外生菌根菌关系,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因此,该科历来受到了分类学家的关注。但是,在前期的研究中,对鹅膏科的系统分类处理尚存在争议。同时,由于该科物种的表型可塑性、形态滞后性和一致性进化等,仅依靠形态学特征不易对该科物种进行准确识别,在我国该科中还存在许多未描述的新种。因此,前期对我国鹅膏科的物种多样性认识尚存在不足。在过去20年里,通过研究组自采集和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本研究共纳入了全球五大洲的模式标本、权威标本和普通标本共计200余种1200余份。利用同一实验室蔡箐博士获得的多基因联合矩阵构建的鹅膏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综合形态解剖学特征和生态学证据,本研究对鹅膏科的分类系统和我国该科的属种多样性开展了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 提出了鹅膏科下分5属、鹅膏属下分3亚属11组的新的分类系统蔡箐开展的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显示,鹅膏科为一个单系,其下包含5个支系。结合形态解剖和生态特征分析发现,这5个支系的物种可以通过菌盖胶黏与否、菌环的大小及其胶黏与否、菌盖菌丝的排列方式、担孢子光滑与否及生态特点进行区分。因此,本研究将这5个支系界定为5个不同的属,即鹅膏属Amanita、刺孢小伞属Catatrama、黏伞属Limacella、拟黏伞属Limacellopsis和黏皮伞属Zhuliangomyces。其中,拟黏伞属为本研究成立的一个新属。鹅膏属占有鹅膏科约95%的物种,同时,也是该科中唯一一个能与植物形成外生菌根菌关系的属。蔡箐的多基因分析系统学研究结果显示,鹅膏属为一个单系,其下包括3个分支,这3个分支下又可划分为11个亚分支。同时,通过形态特征和生态分析发现,鹅膏属下的这3个分支11个亚分支都具有各自相应的共衍征予以区分。因此,本研究将鹅膏属下划分为3亚属11个组,即鹅膏亚属subgen. Amanita:鹅膏组sect. Amanita、大孢鹅膏组sect. Amarrendiae、橙盖鹅膏组sect. Caesareae和鞘托鹅膏组sect. Vaginatae;毒鹅膏亚属subgen. Amanitina:暗褶鹅膏组sect. Amidella、沙生鹅膏组sect. Arenariae、檐托鹅膏组sect. Phalloideae、残鳞鹅膏组sect. Roanokenses、松果鹅膏组sect. Strobiliformes和碎托鹅膏组sect. Validae;及鳞鹅膏亚属subgen. Lepidella Beauseigneur:鳞鹅膏组sect. Lepidella Corner & Bas。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持命名的稳定性,本研究将sect. Lepidella sensu Bas下的subsect. Vittadiniae Bas emend. Tulloss et al.作为一个独立的亚属(鳞鹅膏亚属subgen. Lepidella Beauseigneur)处理,目前其下仅包含一个组(鳞鹅膏组sect. Lepidella Corner & Bas)。而sect. Lepidella sensu Bas中剩余的物种分别被置于残鳞鹅膏组和松果鹅膏组中。同时,大孢鹅膏组、沙生鹅膏组和松果鹅膏组为本研究成立的3个新组。2. 实现了对我国鹅膏科物种的精准分类利用蔡箐借助多基因联合矩阵构建的鹅膏科的系统发育框架,综合形态解剖特征和生态特点,本研究提出了鹅膏科下物种界定的“形态-分子-生态标准”。利用此标准,本研究共精准界定和描述了我国鹅膏科的162个物种,包括58个新种和104个已知种,其中,Amanita gleocystidiosa、A. pyriformis、暗褐鹅膏A. atrofusca、黄盖鹅膏白色变种A. subjunquillea var. alba和A. areolata被分别作为残托鹅膏有环变型A. sychnopyramis f. subannulata、东方黄盖鹅膏A. orientigemmata、褐黄鹅膏A. umbrinolutea、黄盖鹅膏A. subjunquillea和臧氏鹅膏A. zangii的异名处理。同时,本研究还编制了我国此162个物种的分种检索表。通过本研究澄清了我国该科物种界定中的诸多问题,显著提高了对我国该科真菌的物种多样性认识。同时,本研究还对该科国外特别是欧美的90余种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明晰了欧美学者早期发表的某些物种的概念。3. 解析了该科真菌菌幕发育式样和菌幕残余复杂多样性的成因通过对鹅膏科物种菌幕发育式样的研究,发现该科5个属的物种菌幕发育式样可划分为4种基本类型。这5个属的物种成熟后虽然形态迥异,但在原基阶段,它们均具有相似的菌幕结构。随着个体发育不断向前推进,各属间物种的菌幕式样发生了变化。根据外菌幕胶质化与否和消失与否、菌盖菌幕是否胶化和如何发展,二者有机组合,便形成了鹅膏科纷繁复杂的菌幕残余式样。
2019-06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博士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74031
专题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崔杨洋. 鹅膏科的系统学及我国该科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The systematics of Amanitaceae and its species diversity in China[D].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9.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崔杨洋毕业论文最终版.pdf(16460KB)学位论文 限制开放CC BY-NC-ND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崔杨洋]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崔杨洋]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崔杨洋]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