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栎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生物地理学研究所
其他题名Genetic Variation、Genetic Structure and Biogeography of Quercus senescens Hand. -Hazz.
王淑霞
导师胡运乾
学位专业植物学
关键词灰背栎 遗传多样性 居群遗传结构 生物地理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灰背栎(如Quercus senescens Hand.-Mazz.)9个居群、共155个个体的AFLP指纹分析对灰背栎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进行了探讨。并根据实验结果结合地质历史及化石资料对灰背栎生物地理学进行论述。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遗传多样性两对引物组合产生125个位点,94个为多态位点,多态百分率为75.20k。不同居群多态百分比从32.8%(西山居群)到55.2%(篙明居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比为42.0%;无偏差基因杂合度从He=0.1237(宣威居群)到He=0.1847(篙明居群),整体为0.2150;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从1.3280(西山居群)到1.5520(篙明居群);有效等位基因数从Ne=1.1854(西山居群)到Ne=1.2979(篙明居群)。与栋属其他物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相比灰背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灰背栎分布区地形复杂以及生境片断化等原因所致。分析结果同时表明随着海拔升高灰背栎遗传多样性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与李进[1],对高山栋组川滇高山栎遗传多样性与海拔关系的研究结果类似。但是由于灰背栎本身垂直分布跨度不是很大,并且采样没有覆盖其垂直分布范围,也不是集中在同一山体采样以及生境片断化影响,所以此结果亦难排除巧合的可能性。2.遗传结构AMOVA分析结果揭示30.4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69.5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部,这一结果高于33种栎属植物等位酶研究结果统计的基因分化度的上限(Gst=0.01-0.17),但与Richard和Nasser[2]采用AFLP方法对加利福尼亚4种红橡树遗传结构的AMOVA分析结果(平均φst=0.218)更有比较性。分析灰背栎居群间高水平分化可能是历史地理以及由复杂地理地形、生境片断化原因导致遗传上隔离居群之间基因流困难所致。同时分析由于生境片断化导致的小居群会引起遗传漂变和近交,进而使适应性和遗传多样性的进一步下降,最终导致显著的居群间分化。另外适应性的差异同样会加强这一结果。3.生物地理学通过AFLP分析结合地质历史资料对灰背栎的现代分布格局成因进行探讨,认为灰背栎中新世(或者更早)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地区,在第四纪初冰期小规模冰川作用的影响下,灰背栋从喜马拉雅地区东撤,向横断山脉地区集中,随着中更新世暖期的到来,灰背栎一部分沿着横断山脉向滇中地区扩散,另一部分向北高纬度地区扩散,由此形成了现代的分布格局。同时以两对引物组合得到的聚类图为基础进行祖先分布区重建,对灰背栎的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其结果与上面推测的结果基本一致。
语种中文
2004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724
专题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淑霞. 灰背栎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生物地理学研究所[D].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4.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王淑霞.pdf(1189KB) 限制开放--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淑霞]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淑霞]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淑霞]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