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种中药材表面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研究
陈微
导师周浙昆
学位专业植物学
关键词中药材 真菌污染 真菌毒素 健康风险
摘要本文以中药材是否存在潜在表面真菌污染为研究假设,选取三七、虫草、百合、板蓝根、重楼、川贝、当归、党参、甘草、枸杞、红花、鸡血藤、金银花、菊花、木香、肉桂、砂仁、山楂共18种名贵、大宗及常用中药材为研究对象,对其表面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对其中三七和虫草两种中药材表面分离优势真菌进行产毒检测,对所有中药材表面优势及次优势真菌进行谱系分析,以评价其可能导致的潜在真菌毒素危害。 以三七和虫草两种名贵中药材为代表,采用定性(平板培养直接观测定性检测AFB1的产生)和定量(HPLC荧光检测)的方法对在其表面分离到的优势真菌Aspergillus flavus和Penicillium verrucosum进行纯培养条件下的产毒检测,结果表明其具有产重要真菌毒素Aflatoxin B1以及ochratoxin A和citrinin的能力。对连同三七和虫草在内的18种中药材进行表面优势及次优势真菌谱系分析,结果表明12种优势真菌中10种为文献报道可产毒真菌,产生的毒素包括Aflatoxins、ochratoxin A、sterigmatocystin等,次优势真菌中的Aspergillus和Penicillium为重要产毒属。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所选取的中药材存在表面真菌污染及潜在真菌毒素污染,即表面分离的优势及次优势真菌在纯培养条件下可产生真菌毒素或为文献报道可产毒真菌种类,证实了我们的研究假设。具产毒能力真菌的存在,则意味着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可造成真菌毒素污染,从而对中药材的消费带来健康风险。 该研究旨在抛砖引玉,唤起对中药材表面真菌污染问题的关注,改变对于中药材处理加工的传统粗放观念,建立以适当种类真菌毒素和产毒真菌为检测对象的检测体系,对中药材表面产毒真菌及真菌毒素进行限量规定,从中药材的种植、采集、加工、运输、贮存直到销售这一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防范,尽可能防患于未然。
语种chi
2006-06-0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66
专题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微. 十八种中药材表面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研究[D]. 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6.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10001_20031801060204(2213KB) 限制开放--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陈微]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陈微]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陈微]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