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菌名实考证及其资源保护
王云 ; 刘培贵
2011
发表期刊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期号6页码:625-642
摘要块菌是指Tuber属的真菌种类,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生在地下,其中包含着世界上最美味和价值最昂贵的食用菌。中国食与药用真菌文化悠久,历代本草都不乏各种菌类的记载,但在本草中记载的与块菌有关系的菌类唯有1245年陈仁玉编撰的"菌谱"中称之为"麦蕈"和俗名为"麦丹蕈"的一种地下真菌。日本本草对"麦蕈"也屡有记载,并把"麦蕈"叫"地肾"和"松露"。这是"松露"一名的最早记载,"麦蕈"或"松露"可能是被现代菌物学称之为须腹菌(Rhizopogon spp.)的真菌种类。因而,"松露"一名虽是汉字,但是所指并非真正的块菌,应是须腹菌(Rhizopogon spp.),也称"假块菌"(false truffle),所以松露和块菌寓意各异。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食用黑块菌主要是印度块菌(Tuberindi-cum)或中华块菌(T.sinense)、夏块菌(T.aestivum=T.uncinatum)和拟喜马拉雅块菌(T.pseudohimalay-ense=T.pseudoexcavatum),近年来身价倍增,成为中国野生食用菌出口种类中名列前三甲的菌类,在世界块菌市场上也颇受欢迎。喜马拉雅块菌(T.himalayense)在我国尚未发现它的踪迹。印度块菌和中华块菌形态上有差异,若把中国产的类似黑孢块菌的黑块菌统称为印度块菌(T.indicum)尚值得商榷。中华块菌或印度块菌形态和遗传变异多样,尚需进一步研究。2010年在云南和四川相继发现的大型香味浓郁的白块菌,近似于波氏块菌(T.borchii)组的块菌,颇具研究和巨大的商业价值,表明我国块菌资源比原有记载的要丰富的多。由于利益之驱动和疏于管理,掠夺式的采收方法造成了块菌产区生态环境毁灭性的破坏,一些商业化采集区的块菌已濒临灭绝,中国西南地区的块菌资源的保护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对产自欧洲、美洲的块菌、沙漠块菌,以及块菌的生态意义和种植作了简要介绍和讨论。
收录类别cscd
语种中文
引用统计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6363
专题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云,刘培贵. 块菌名实考证及其资源保护[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1(6):625-642.
APA 王云,&刘培贵.(2011).块菌名实考证及其资源保护.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6),625-642.
MLA 王云,et al."块菌名实考证及其资源保护".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6(2011):625-642.
条目包含的文件 下载所有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20120430051.pdf(9527KB) 开放获取--浏览 下载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云]的文章
[刘培贵]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云]的文章
[刘培贵]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云]的文章
[刘培贵]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20120430051.pdf
格式: Adobe PDF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