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色银耳等十三种高等真菌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丁建海
导师刘吉开
学位专业药物化学
关键词高等真菌 化学成分 倍半萜 异海松烷二萜 生物活性
摘要本论文由八章组成,前七章分别论述了十三种高等真菌(发酵液或子实体),茶色银耳 (Tremella foliacea),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 褐盖韧革菌(Boreosterum vibrans),中国纤孔菌(Inonotus sinensis),硬毛粗毛盖孔菌(Funalia trogii),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紫革耳(Panus torulosus),环带小薄孔菌(Antrodiella zonata),香泊氏孔菌(Postia balsamea),乌茸菌(Polyozellus multiplex),蜂窝菌(Hexagona apiaria),粗毛针孔菌 (Inonotus hispidus),小马勃 (Lycoperdon pusillum)的化学成分以及部分化合物的活性研究,第八章综述了高等真菌中的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利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凝胶等分离材料结合中压制备(MPLC)和高效液相制备(pre-HPLC)等分离技术,通过核磁共振(包括1H-和13C-NMR,HMBC,HSQC,COSY,ROESY)、质谱、紫外和红外等波谱学方法以及X-晶体衍射等手段,从上述十三种高等真菌中共分离鉴定了101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50个,2个新颖骨架。新结构涉及新颖骨架倍半萜、杜松烷型倍半萜、血苋烷型倍半萜、愈创木烷型倍半萜、Cucumane型倍半萜、异海松烷型二萜、二氢苯并呋喃类等。并通过与相关单位合作,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活性测试。从茶色银耳(Tremella foliacea)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个新颖的5/6/4的三环体系的倍半萜,Trefolane A,从生源上推测,它应来自于高等真菌中大多数倍半萜骨架的起源单环的Humulane,经过第四条新的倍半萜生源合成途径形成;另外还分离得到了1个新的杜松烷型和1个新的Cucumane型倍半萜。经活性测试,发现了1个化合物对人和小鼠的11-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1-HSD1)均具有抑制作用。从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 发酵液中发现了4个新颖的6/6的二环体系的倍半萜,它们应来自于高等真菌中重要的5/7的二环Tremulane型倍半萜衍生而来,并且还发现了此类倍半萜的生源合成前体Tremulane型倍半萜及相关的一系列倍半萜,包括1个少见的降倍半萜,7个含缩醛或半缩醛结构的,4个内酯类和1个含内酰胺和内酯的八元环倍半萜衍生物。经活性测试,发现了1个化合物对人五株肿瘤细胞具有弱的抑制活性。从褐盖韧革菌(Boreosterum vibrans)发酵液中发现了7个新的杜松烷型倍半萜和4个二氢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它们的生物合成最近已有文献报道,其合成前体为4-羟基-3-异戊烯基苯甲醛;还有2个新的内酯类化合物。经活性测试,发现了1个化合物对人和小鼠的11-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1-HSD1)均具有抑制作用。从中国纤孔菌(Inonotus sinensis) 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5个新的异海松烷二萜,1个新的5-甲基蜂蜜曲菌素的二聚体和1个新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从硬毛粗毛盖孔菌(Funalia trogii)发酵液中发现了4个新的血苋烷型倍半萜和1个新的杜松烷型倍半萜。从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 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1个新的杜松烷型倍半萜,经活性测试,发现了它对人和小鼠的11-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1-HSD1)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外还分离得到了3个血苋烷型倍半萜。从紫革耳(Panus torulosus) 发酵液中发现了1个新的杜松烷型倍半萜。从环带小薄孔菌(Antrodiella zonata) 发酵液中发现了一个少见的链上嵌有三元碳环的化合物,该化合物的平面结构已经确定,立体构型的确定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完成。从香泊氏孔菌(Postia balsamea) 子实体中分离得到了2个羽扇豆烷型三萜和4个麦角甾醇。从乌茸菌(Polyozellus multiplex) 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从蜂窝菌(Hexagona apiaria) 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2个化合物。从粗毛针孔菌 (Inonotus hispidus) 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三萜化合物齿孔酸。从小马勃 (Lycoperdon pusillum) 发酵液中得到了3个单萜化合物。第八章对截止2013年,高等真菌来源的聚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生物活性及其分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语种中文
2013-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25574
专题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丁建海. 茶色银耳等十三种高等真菌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丁建海.pdf(8124KB)学位论文 限制开放CC BY-NC-SA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丁建海]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丁建海]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丁建海]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