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of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CAS
福建霉素A 与B 及其类似物的合成 | |
周北斗 | |
导师 | 朱华结 |
学位专业 | 药物化学 |
关键词 | 全合成 福建霉素 有角环酮化合物 密度泛函理论 |
摘要 | 1985 年,从链霉菌中分离得到的有角环酮类型的天然产物福建霉素A,B被首次报道。这类化合物含有苯并[α]蒽醌骨架。它们中的大部分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比如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在这篇论文中,福建霉素A,B 和它们的几个类似物被合成出来。第一章以D-苯丙氨酸为起始原料,经过酯化、还原、氨基保护、羟基甲基化与氨基脱保护反应,合成出手性辅剂 (R)-1-甲氧基-3-苯基-2-丙胺。第二章以2-环己烯酮为起始原料,经过溴代、成醛、维蒂希等反应,合成出未含手性甲基的共轭二烯化合物。将取代的或者无取代的溴醌与该共轭二烯化合物经环合、芳构化、氧化、羟基脱保护反应,得到3 位碳未含手性甲基的两个福建霉素类似物。第三章以市场上可购买的(2R, 5R)-二氢香芹酮为起始原料,直接合成出(R)-6-甲基-2-环己烯酮。然后,经过碘代、零价钯催化的交叉偶联等反应,合成出6 位碳含手性甲基的共轭二烯化合物。最后,无取代的溴醌与该共轭二烯化合物经环合、芳构化、氧化和羟基脱保护反应,得到一个3 位碳含手性甲基的福建霉素类似物。用密度泛函理论进一步验证该类似物的构型。第四章用含取代基的溴醌与6 位碳含手性甲基的共轭二烯化合物经环合、芳构化、氧化等反应,全合成出福建霉素A 和B,并找到了可行的合成路线。第五章对有角环酮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几个有代表性化合物的合成 |
语种 | 中文 |
2013-05 | |
学位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25561 |
专题 | 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周北斗. 福建霉素A 与B 及其类似物的合成[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周北斗.pdf(2914KB) | 学位论文 | 限制开放 | CC BY-NC-SA | 请求全文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周北斗]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周北斗]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周北斗]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