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盖盔孢伞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
郭超 ; 杨承亮 ; 李新和 ; 杨祝良* ; 谢立璟
2013
发表期刊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ISSN1008-5734
期号1页码:22-26
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腾冲县一起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预防与控制类似毒蕈中毒事件提供借鉴。方法接到中毒事件报告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专业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毒物鉴定工作,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6月30日15时左右,同一家庭的6人,包括祖父(例1,56岁)、祖母(例2,47岁)和4个孙女(例3~6,分别为8、8、7、1.5岁)一起食用了含"麻栗菌"(祖父当日自采)的午餐。次日凌晨4~6时,2个孙女(例3、5)和祖父母先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就诊于当地卫生院,给予对症治疗后返家;例4仅出现腹泻,未就医;例6仅进食少量菜汁,未出现明显症状。7月2日例3、5出现嗜睡、昏迷,6人均被送往腾冲县人民医院,诊断为群体性毒蕈中毒并上报当地CDC。例3在急诊科经抢救无效死亡;例1入院,例2急诊留观治疗,分别在中毒后第26、19天痊愈;其他3例患儿当日转诊省级医疗机构,中毒后第10~13天痊愈。CDC专业人员在事发当地采集的新鲜"麻栗菌"标本经鉴定确认为毒蕈条盖盔孢伞(Galerina sulciceps),而非当地俗称"麻栗菌"的可食性酒色蜡蘑(Laccaria vinaceoevellanea),明确该起事件为误采误食条盖盔孢伞导致的急性中毒事件。结论条盖盔孢伞与酒色蜡蘑外观形态易混淆,故因误采误食导致中毒。专业机构应加强中毒信息管理,掌握不同地区毒蕈谱。应对医务人员进行毒蕈中毒诊断和救治知识的培训,并对普通群众开展预防常见毒蕈中毒的科普教育。
关键词条盖盔孢伞 中毒 预防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17798
专题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郭超,杨承亮,李新和,等. 条盖盔孢伞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3(1):22-26.
APA 郭超,杨承亮,李新和,杨祝良*,&谢立璟.(2013).条盖盔孢伞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1),22-26.
MLA 郭超,et al."条盖盔孢伞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1(2013):22-26.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郭超]的文章
[杨承亮]的文章
[李新和]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郭超]的文章
[杨承亮]的文章
[李新和]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郭超]的文章
[杨承亮]的文章
[李新和]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