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苣苔系统位置及其繁殖特性研究 
谭英
导师龙春林
关键词弥勒苣苔 苦苣苔科 系统 繁育特性 花部特征 群落结构
摘要弥勒苣苔属(Paraisometrum W.T. Wang)隶属于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为单种属,仅有弥勒苣苔(Paraisometrum mileense W.T. Wang)一种,只在云南石林和广西隆林发现有少量分布。弥勒苣苔作为一个被重新发现的物种,对其做出的研究少之又少。为更好地保护这一濒危种,本文利用分子系统学手段,结合细胞学和幼苗发育式样的研究结果探讨了该物种的系统位置。此外还对其繁育特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学研究基于ITS、trnL-F和atpB-rbcL三个基因片段对包括弥勒苣苔在内的苦苣苔亚科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我们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一致,苦苣苔亚科可以分为两个族,即长蒴苣苔族(Didymocarpoid)和尖舌苣苔族(Epithematoid),而弥勒苣苔位于苦苣苔亚科长蒴苣苔族,与直瓣苣苔属(Ancylostemon)、粗筒苣苔属(Briggsia)的一分支、金盏苣苔属(Isometrum)、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后蕊苣苔属(Opithandra)聚成了一支。在三个片段贝叶斯联合分析的结果显示,弥勒苣苔属与直瓣苣苔属、粗筒苣苔属一分支的关系可能更为接近。通过常规压片法,我们观察到弥勒苣苔的染色体数为2n = 34。根据前人做出的研究,直瓣苣苔属、马铃苣苔属、后蕊苣苔属物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 = 34,而粗筒苣苔属为2n = 34或68,说明这些属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近,与分子系统学的结果相互印证。据此,我们推测金盏苣苔属植物的染色体数也可能为2n = 34。Burrt认为种子萌发时明显的子叶不等大是苦苣苔亚科的重要分类特征。根据我们的观察,弥勒苣苔的种子萌发过程中并不存在明显的子叶不等大现象,而系统学结果又证实该物种位于苦苣苔亚科,所以子叶等大与否不足以作为苦苣苔亚科的特征。2繁育特性研究本研究对弥勒苣苔的花期进行了观察,发现其雌雄蕊间位置存在变化,并且4个雄蕊两两合生,一高一低着生,高花药早于低花药开裂散粉。我们用蔗糖离体萌发法验证了该物种具有雄蕊异熟现象,高花药先于低花药成熟。在盛花期,柱头逐渐伸长与花药接触,这可能是一种繁育保障机制。我们没有观察到访花昆虫,控制授粉实验因为一些干扰没有取得结果。但我们观察到弥勒苣苔是一种复苏植物,干旱可能影响了它的繁育过程。3群落结构对石林的弥勒苣苔所在群落进行了结构调查,该群落层次分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物种丰富度不高,仅7种,优势种为匙叶栎(Quercus dolicholepis)。灌木层植物种类比乔木层丰富,有19种,优势种为蒙自桂花(Osmanthus henryi)。草本层物种较为丰富,有42种,因样方取样的关系每个样方的优势种都不同。弥勒苣苔在群落中的重要值比较高,但分布的范围有限,植株数不多。
语种中文
2011-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16943
专题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谭英. 弥勒苣苔系统位置及其繁殖特性研究 [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谭英.pdf(1968KB) 限制开放--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谭英]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谭英]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谭英]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