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红豆杉复合群在四川盆地周边地区的谱系分化研究
张德全
导师李德铢
学位专业植物学
摘要须弥红豆杉复合群(Taxus wallichiana complex)是古老的第三纪孑遗植物,零星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的大部分省区的山地林中。本研究中,我们利用cpDNA片段、核基因ITS和微卫星标记,对须弥红豆杉复合群开展谱系地理学研究。其主要结论如下:1. cpDNA片段的谱系地理结构,基于两个叶绿体片段,共得到11种叶绿体单倍型。结果表明,须弥红豆杉复合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显著的遗传分化。44个居群具有明显的地理结构,可以被分成5个组,即华南组、大巴组、峨眉组、云南组和秦岭组。不同组间具有极高的遗传分化,而组内居群间遗传分化不明显。利用分子钟方法对5个分支分歧时间的估算表明,它们在上新世时期就已分化形成。2. 基于核糖体ITS序列的谱系地理结构,基于ITS结果,鉴定出38种ITS单倍型。遗传分析表明,须弥红豆杉复合群在物种和居群水平上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这些居群分为个4组,即华南组、大巴/峨眉组、云南组和秦岭组。几个谱系分支在第四纪冰期前就已形成,冰期时在各自独立的避难所幸存下来;一些谱系在冰期发生融合和杂交(如大巴和峨眉谱系在四川盆地以西),一些谱系在间冰期扩散过程中形成一些融合区(如秦岭谱系与大巴谱系在川西北地区的松潘一带),现在谱系地理格局可能是经冰期-间冰期多次反复作用的结果。3. SSR标记的居群遗传学分析,利用8个微卫星位点对复合群进行了检测与分析,发现须弥红豆杉复合群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和较高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不同组间。分组分析结果与ITS相同,44个居群划分为4个组。根据SSR聚类分析结果,我们推断须弥红豆杉复合群不同谱系具有各自的避难所,某些谱系(如秦岭谱系和华南谱系)可能在冰期存在多个避难所,其现代分布区的格局的形成受到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和第四纪冰期的影响。
语种中文
2010-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16120
专题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德全. 须弥红豆杉复合群在四川盆地周边地区的谱系分化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张德全.pdf(9477KB) 限制开放--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德全]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德全]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德全]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