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多倍体复合群的分子谱系地理学--兼论川乌的起源 
何俊
导师王红
学位专业植物学
摘要乌头(A. carmichaeli Debx.)是一种具有悠久栽培历史的常用中药,形态和染色体倍性相当复杂,目前对其起源等重要问题所知甚少。本文利用分子系统学和分子谱系地理学等方法探讨乌头正品药材川乌(Radix Aconiti)的基原植物,建立鉴别正品川乌药材的DNA Barcoding技术,重新界定乌头多倍体复合群,澄清该复合群内的种间关系,推测该复合群的物种形成和演化过程、川乌的起源方式及影响其药材“道地性”形成的可能遗传分化模式。本研究极具挑战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重要结果:1. 推测乌头原变种(A. carmichaeli var. carmichaeli)和毛叶乌头(A. carmichaeli var. pubescens)可能是川乌的基原植物,而乌头原变种可能是川乌的主要种源。2.北乌头(A. kusnezoffii Reichb.)与乌头在叶绿体psbA-trnH片段中存在长约56bp的序列,能很好地将两者与其他乌头属植物区分开。3.乌头多倍体复合群不仅包含乌头及其变种、北乌头及其变种、鸭绿乌头(A. jaluense Kom.),还应增加疏毛圆锥乌头(A. paniculigerum var. wulingense (Nakai) W. T. Wang);八倍体的乌头原变种很可能是由均为四倍体的黄山乌头(A. carmichaeli var. hwangshanicum W. T. Wang et Hsiao)和深裂乌头(A. carmichaeli var. tripartitum W. T. Wang)杂交形成;毛叶乌头可能是北乌头及其变种与黄山乌头的杂交种,而黄山乌头、深裂乌头和疏毛圆锥乌头可能都参与了展毛乌头(A. carmichaeli var. truppelianum (Ulbr.) W. T. Wang et Hsiao)的物种形成。4.两个叶绿体片段ndhA和psbA-trnH进行联合分析表明,乌头多倍体复合群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水平。大别山、黄山和长白山余脉等地可能是该复合群冰期的避难所。避难所的居群在间冰期可能向南和向北进行了扩张,太行山和大别山可能是各自扩张的通道,秦岭、南岭对乌头原变种居群单倍型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5.川乌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分化都较低。川乌至少是在两个地方驯化、至少存在两次起源。基原类群分布区的快速扩张可能是川乌药材道地性形成的主要遗传分化模式。
语种中文
2010-1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16084
专题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何俊. 乌头多倍体复合群的分子谱系地理学--兼论川乌的起源 [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何俊博士.pdf(14623KB)学位论文原版限制开放CC BY-NC-SA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何俊]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何俊]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何俊]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