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属侧膜组的分类学研究
魏志丹
导师李德铢
学位专业植物学
摘要秋海棠属侧膜组(Begonia sect. Coelocentrum Irmsch.)近50种,仅分布于中国广西、云南东南部、贵州南部及越南北部的石灰岩地区,是一类较为严格的喜钙植物。本文通过子房胎座形态、胚胎学、叶表皮微形态、文献资料收集、标本查阅以野外考察等方面对秋海棠属侧膜组进行了分类学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通过石蜡切片对秋海棠属侧膜组及近缘组26种植物的胎座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子房胎座形态特征在秋海棠属组内较稳定,可以作为划分组的主要依据;2)在侧膜组内,不同种胎座的发育程度及愈合程度有所差别;3)秋海棠属侧膜组的胎座发育过程见证了个体发育再现系统发育的规律,从各个组的胎座类型推测,秋海棠属植物各类群的演化趋势可能为:由侧膜胎座类向中轴胎座类演化,由2(或多)裂片类向单裂片演化,侧膜组为基部类群。2. 首次观察了刘演秋海棠B. liuyanii C.-I Peng, S. M. Ku & W. C. Leong的胚胎发育过程,其胚珠多数,成熟胚珠倒生,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四分体直线形排列(少数T形和倒T形),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蓼形胚囊;花药具4个小孢子囊,成熟的花药壁为基本型,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组成,绒毡层为分泌型,成熟的花粉粒具3孔沟。另外,发现其胚珠有一特有结构,外珠被最外层细胞体积较大且明显径向伸长,内含物较少,个别细胞内充满单宁物质,目前这一特有的结构特征在其它科植物中尚未见报道。3.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对秋海棠属侧膜组及其近缘组共42种3变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总结,结果表明: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组等级上的一致性较差,但对组内种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叶表皮微形态观察比较,对一些种类做出异名或降为变种处理。在侧膜组内,一些种类的表皮微形态特征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它们可能是一个较自然的分类群,可以作为组下等级划分的依据。4. 通过野外考察、文献资料收集、馆藏标本的查阅,并结合胎座形态和叶表皮形态的研究,对秋海棠属侧膜组进行了分类修订,确定该组植物共有46种4变种,对所有种类进行了描述,并列出了分种检索表,澄清了一些种类的分类学问题:1)根据胎座特征、生境及生长习性等,建议将昌感秋海棠B. cavaleriei H. Lév.,靖西秋海棠B. jingxiensis D. Fang & Y. G. Wei和少瓣秋海棠B. wangii T. T. Yü从秋海棠组B. sect. Diploclinium(Lindl.) A. DC.放到侧膜组;2)根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将巴马秋海棠B. bamaensis Yan Liu & C.-I Peng处理为越南秋海棠B. bonii Gagnep.的异名;取消德保秋海棠B. debaoensis C.-I Peng, Yan Liu & S. M. Ku作为独立种的存在,将其处理为变种疏毛越南秋海棠B. bonii var. remotisetulosa Y. M. Shui & W. H. Chen的异名,同样将蛛网脉秋海棠B. arachnoidea C.-I Peng, Yan Liu & S. M. Ku从种降为变种,作为硬毛伞叶秋海棠B. umbraculifolia Y. Wan & B. N. Chang var. flocculosa Y. M. Shui & W. H. Chen的异名处理。
语种中文
2010-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16052
专题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魏志丹. 秋海棠属侧膜组的分类学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魏志丹.pdf(17436KB) 限制开放--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魏志丹]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魏志丹]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魏志丹]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