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香茶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细胞毒活性研究
张海波
导师孙汉董
学位专业药物化学
摘要本论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论述了产自河南省栾川县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的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鲁山冬凌草 [Isodon rubescens var. rubescens f. lushanensis] 的化学成分和细胞毒活性研究;第二章论述了产自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的白叶香茶菜 [Isodon leucophyllus (Dunn) Kudo] 的化学成分和细胞毒活性研究;第三章论述了产自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帚状香茶菜 [Isodon scoparius C. Y. Wu et H. W. Li (Dunn) Kudo] 的化学成分和细胞毒活性研究。论文第四章较为全面的综述了近六年来(2004-2009)二环和三环二萜的研究进展。利用各种分离材料和技术以及现代波谱学方法从上述三种药用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80个化合物,其中24个为新化合物。化合物类型涉及二萜(包括对映-贝壳杉烷型及其二聚体、对映-松香烷型、对映-半日花烷型、对映-克罗登烷型)、三萜、甾体以及黄酮、木脂素等酚性成分。首次从鲁山冬凌草中分离得到了两个新颖骨架类型(A环开环和B环扩环)的二萜化合物;并从白叶香茶菜中分离得到了两个以新的连接方式聚合的二萜二聚差向异构体(16→17'位相连);从帚状香茶菜中首次发现了1个四环对映-贝壳杉烷型和1个二降对映-克罗登烷型二萜。其中四环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的发现为证明帚状香茶菜属于比较原始的香茶菜属植物提供了重要的化学依据。对分离得到的大部分二萜类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抗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一些化合物显示出比较强的活性,部分化合物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首次发现在有α-亚甲基环戊酮活性中心的前提下,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中的A环开环后仍能保持较好的细胞毒活性,为将来简化该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上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三种香茶菜属植物在其对应产地的次生代谢成分情况,表明了香茶菜属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化学结构多样性和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语种中文
2010-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16028
专题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海波. 三种香茶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细胞毒活性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张海波.pdf(4703KB) 限制开放--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海波]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海波]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海波]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